《觉醒年代》读书心得

发布时间:2025-07-29

浏览次数:109次

《觉醒年代》的叙事里,藏着许多沉默的惊雷。南陈北李在天津码头告别时,那画面令人难忘。陈独秀与李大钊伫立在海河之畔,望着滔滔江水,四目相对。他们缓缓举起右手,拳头紧握,手臂坚定地伸直,庄重地宣誓。陈独秀目光如炬,神色坚毅,一字一句说道:“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,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,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,人人都能当家做主。”李大钊紧接着,声音洪亮且饱含深情:“为了人人都受教育,少有所教,老有所依,为了中华民富国强,为了民族再造复兴,我愿意奋斗终身!”誓言在码头上空回荡,与海河的浪涛声交织,那是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庄严承诺。

送陈独秀登船南下时,他的长衫被风掀起一角,那背影里藏着的,是从思想启蒙者到行动实践者的蜕变。

让我难忘的,是他们相约前的挣扎。李大钊在昌黎五峰山的茅屋里,对着油灯一遍遍修改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,笔尖在纸上戳出小洞;陈独秀在狱中读《共产党宣言》,手指把书页捻出毛边。当两个独立的灵魂在真理面前殊途同归,个人的命运便与家国的未来紧紧缠绕。

中的细节总在暗处发光:李大钊送陈独秀离京时,特意备了他爱喝的米酒,却在分别时忘了递出;两人在骡车上讨论救国道路,车辙压过结冰的路面,发出咯吱的声响。这些琐碎的瞬间让“相约建党”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的铅字,而成为两个理想主义者用生命践行的承诺。

那些在风雪中前行的身影告诉我们:觉醒从来不是一场喧嚣的盛宴,而是在寂静中对信仰的坚守,是在黑暗里与同道者的相认。(设计:吕茂明)